国信农业网 >> 眼睛豆

科学公园离我们有多远评论肉果兰

2022-06-28

“科学公园”离我们有多远?【评论】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鸟瞰

1月21日消息: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著名的科普胜地。其实,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也有很多记载地球沧海桑田变换的地质遗迹,然而旨在保护这些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却鲜有像科罗拉多那样因科学而闻名的——

在非旅游旺季的冬日,张家界、五大连池和庐山三大知名景区“火”了一把。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出黄牌警告,以督促这几家世界地质公园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整改。

“亮黄牌是对这些景区进行一次示丑。”有评论称。一时间,抨击风景名胜区争相戴各种帽子“敛财”却不尽相应管理义务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不仅仅要看到黄牌,更应注意黄牌背后的根本问题。”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说,部分地质公园并未按科学公园的理念及目标去建设。

不是第一次“吃黄牌”

虽然很多人注意到“黄牌”新闻,但事实上五大连池等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其“风景名胜区”的身份,而非地质公园。人们甚至并不清楚地质公园是做什么的。事实上,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核心内容,具有地球科学普及和旅游休闲功能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支持发起成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目标是选出超过500个值得保存的地质加强保护。目前该网络已有90个成员,27个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给科技日报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表示,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科普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该网络的主要衡量标准。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并非终身制。该组织每4年对各公园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中,绿牌通过表明有4年的有效期,黄牌则是2年。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我国10个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认为五大连池等3家在地质科普宣传和对外交流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给出黄牌警告,并将于2014年再进行一次考察评估,如再不合格的话将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除名。

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郑元说,这并非我国地质公园第一次出现黄牌。“2010年,河南的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公园也因类似原因被亮黄牌。但是,他们加强管理,采取措施,去年重新获得了绿牌。”

“黄牌的出现对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肯定是个警醒,也会促进地质公园事业的健康发展。”郑元说,“我们在地质遗迹保护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在科普方面还任重道远。”

科普不足背后是理念缺失

按照我国地质公园申报相关标准,一个地质公园必须要有科普地质博物馆、科学普及电影馆、科学解说牌、科普丛书等硬件设施。郑元说,这些条件各地质公园基本能做到。“但它们发挥的作用如何?这些东西如果只是个摆设,那就失去了地质公园建设的意义。”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李未(化名)去过不少地质公园。“解说牌上的内容很多是专业名词,我不太看得懂。”他说,公园配备的地质博物馆通常也较简陋,吸引不了游客。

“导游水平也不够。”郑元说,目前绝大部分景区的解说停留在“一块石头像什么”的水平上,而不去传递“这块石头如何形成”等知识信息。

他认为这与当前国内的旅游现状也有关系。“大部分人停留在‘到此一游’阶段。尤其是每年黄金周那么多人涌入景区,哪还顾得上接受知识?”

“另外,很多公园仅仅做到被动科普,即摆放解说和标识,让游客来看。主动走出去,走进社区的活动不多。”郑元说。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与社区及当地居民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是地质公园应有的职责。2011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定期为香港的大、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并出版了多本地质科普刊物,向公众介绍地质科学。

在此次现场评估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对这3家提出的具体意见包括地质公园的标识不规范、解说牌不够通俗易懂等。看上去似乎是细枝末节,但郑元认为,这些不足背后是理念的缺失。

陈安泽认同这一观点。“地质公园应是一个科学普及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心。按理说,每个公园都要制定科普活动计划,利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生物和文物资源主动组织科普活动,比如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等。”他说,国外的国家公园开展科普活动是很普遍的,而我们的国家地质公园中却没有负责这项活动的组织机构,无人负责也无这种理念,自然不会有这种活动 。

事实上,从2000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开展工作以来,中国政府在此前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基础上,推动地质公园建设,迄今已正式批准了16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

“这些公园的管理者和管理方法还是原来那一套。可地质公园是科学公园,要有科学家去参与。”陈安泽说,按规定,地质公园需配备一定名额的旅游地学人员,但现实中做到的不多。“一批外行去建科学公园,能干得好吗?”

郑元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不少景区都顶着好几块牌子,而这些牌子又归不同的部门管,所以其规划运行不能完全按照地质公园的思路来进行”。

地质公园应扣紧“科学公园”的题

如何让地质公园成为科普的殿堂,成为像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样传播科学知识的场所?郑元认为,公园管理方应首先转变观念。“一窝蜂式的旅游不会长久,随着人们对知识渴求的增加,科学旅游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科普工作应该是一项日常工作。”他说,各地质公园尤其是知名景区,应该下大力气按地质公园要求做好各种软硬件建设。

“它们应该将主动开展科普、将传播科学知识当成自己的一个任务。大家的科学素养提高了,会有更多人喜欢有知识的景区,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郑元说。

国土资源部去年更新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标准,或将对地质公园抽查式的检查改为定期评估,也考虑限制地质公园总量。该部也从前年开始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开展地质公园导游的培训工作。

“此外,我们要求各地质公园建立常设机构,专职进行地质公园管理。”郑元说。

“地质公园的建设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科研上不去,科普工作就失去了支撑,地质公园的水平就很难上去。”陈安泽认为。他曾透露,他担任地质公园评委时,十分关注申报者对科研工作的承诺。几乎所有申报者都郑重表示,申报成功之后从公园的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科学研究,但一旦申报成功之后,就忘记了承诺。现有地质公园中,设立科研基金的寥寥无几,真正支持、开展科学研究的则更少。

陈安泽建议,应在同类地质地貌景观的对比研究和评价上,发现景区旅游资源的共性和个性,编制景区地质地貌调查报告以及科学利用、科学保护地质地貌景观的规划,并推出富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品。

事实上,我国首个关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申请的“地质公园规划关键问题与实施评价理论方法研究”近日获批。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正是目前地质公园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金属阶梯环

深圳外贸童装批发

易代账

灯光舞台设备租赁

产后盆底肌修复仪直销

枫溪陶瓷城

友情链接